关闭

微生物与生化药学

发布者:田野发布时间:2024-02-28浏览次数:882

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为国家重点学科,是1981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批“生化药物”硕士点,后更名“微生物与生化药学”硕士点,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“微生物与生化药学”学科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,是首批“微生物与生化药学”博士学科点,也是当时全国唯一可招收生物制药专业外国留学生的学科点。1979年吴梧桐教授作为带头人创办了全国第一个“生物制药”本科专业,建立了我国“生物制药”人才培养体系,主编出版了我国首部《生物制药工艺学》教材,该教材为国家级规划教材。生物制药专业先后获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本科新专业、国家特色专业、江苏省特色专业、江苏省品牌专业,2019年入选“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”。已成为培养生物制药人才的摇篮,为我国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输送了大批骨干。

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学科现有专任教师40人。其中正高职称20人,副高职称20人,100%具有博士学历。其中博士生导师14人,硕士生导师26人。现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;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获得者1名;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人;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;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1项;江苏省教学名师2人;江苏省特聘教授1名;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4名;“双创计划”人才项目1项。

教学方面,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学科在教学团队建设、教材编写、教学方法改革、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和荣誉,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,江苏省教学成果奖5项。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、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、江苏省“青蓝工程”教学团队,获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,建有国家一流本科线上课程、国家一流本科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、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。

科研方面,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学科有江苏省生物药物成药性研究重点实验室、江苏省“青蓝工程”科技创新团队、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等。近年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、国家“重大新药创制”科技重大专项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数十项;在Nat Commun、PNAS、JACS、Cancer Res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数百篇。

 

微生物与生化药学重点研究方向:

1. 生物大分子药物的发现与成药性研究:1)多肽、蛋白质类药物的研究:多肽、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药物的合理设计、定向进化、构效关系研究、成药性优化、规模化制备等;(2)糖类药物的研究:活性寡糖和多糖分子库构建、构效关系研究、糖类药物靶标及机制研究,并开展糖类药物研发关键技术的研究等;(3)生物大分子药物递送体系:包括适用于生物大分子的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与构建、递送系统对药物活性及代谢特征的影响,及高效递送机制研究等;(4)个性化精准治疗生物药物的成药性研究:包括个性化生物药物的合理设计、早期筛选与评价、质量控制及快速制备等。(5)抗微生物感染新药的开发及其机制探讨:基于细菌、真菌和病毒等病原体,探究病原体耐药的机制、及其与机体免疫防御间的相互作用关系,筛选和开发具有抗菌和抗病毒活性的化合物,并进行体内外活性研究;

 

2. 抗体、疫苗、核酸及干细胞等生物药物的研究:1)抗体药物研究:包括肿瘤免疫、自身免疫相关等单抗的发现与开发技术,双特异性抗体、ADC药物的设计与表征。(2)代谢稳态维持的靶标挖掘及间充质干细胞的成药性评价:包括重大器官与胰腺组织通讯的机制挖掘,间充质干细胞调控代谢稳态,间充质干细胞/小分子核酸药物的成药性评价。(3)重组蛋白疫苗、核酸疫苗及递呈载体的研究:通过不同表位筛选及重组技术,利用人工智能(AI)辅助核酸序列优化,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蛋白疫苗和核酸疫苗,开发新型疫苗递呈载体,用于微生物感染、糖尿病、肿瘤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。(4)抗肿瘤小分子RNA干扰药物的研究:利用RNA干扰这一基因沉寂技术,设计序列特异、无免疫原性、稳定性强的小分子干扰RNA药物,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、控制肿瘤的侵袭和转移、逆转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。

 

3. 基于合成生物学的生物药物研究:依据药学研究特点,采用合成生物学研究策略和技术手段,开展药物发现、开发和改良等研究。包括:(1)采用多学科交叉和AI辅助技术等开展酶、多糖、多功能融合蛋白、RNA等生物大分子的设计、筛选和改造,获得系列新型生物元件;(2)模块化构建新型细胞工厂,定向生物合成结构多样的微生物来源的先导化合物库,创制新型候选药物分子;(3)集成合成生物学技术体系,构建重大手性药物品种的生物转化系统,建立新型、绿色、经济便捷的路线工艺,实现产业化技术升级;(4)通过挖掘、设计和筛选,创建药物发现新范式,开发原创抗感染药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