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曾经以为海洋药学离我们很远,直到站在高公岛的海蚀崖前,才发现这门专业的密码早已写在大自然里。”近日,中国药科大学2024级海洋药学专业学生赴连云港开展为期五天的海洋药学专业实训。
海浪雕琢的“地质课堂”
“书上说的‘海蚀地貌’,终于有了温度。”站在高公岛的海岸边,有学生这样感慨。高公岛10公里长的海岸线上,沙滩与基岩并存,海浪千年如一日的冲刷,在岩石表面蚀刻出密集的洞穴与坑洼,形成江苏省内独有的基岩海蚀景观。同学们一边记录、一边讨论,曾经停留在课本中的“海蚀作用”,在这一刻变得可触可感。
潮间带里的“适者生存”
深入潮间带,学生们观察到不同潮区的生物分布,高潮区,滨螺紧闭贝壳减少水分散失,寄居蟹借壳避害;中潮区环境更适宜,牡蛎、贻贝用足丝附着岩石滤食,螃蟹隐身石缝,海藻为小生物提供栖息地;低潮区,大型海藻成林,海星、海胆频繁出没——一幅生动的“潮间带生态谱系”在大家眼前展开。这些生物不仅顽强,更是海洋药物研发的重要资源来源。
海洋生物的“系统归类”
海洋博物馆里,同学们把零散的知识串成了体系,从单细胞放射虫到甲壳类、贝类,再到中华鲟等鱼类标本,海洋动物的分类变得清晰可辨。常吃的海带属于褐藻门,紫菜属于红藻门——它们不只是食材,更是药物制剂、抗氧化剂的重要来源。
创新是生物医药企业的“不竭动力”
恒瑞医药展厅里,学生们感受到民族药企的“创新脉搏”。从1970年成立至今,恒瑞始终以研发为核心,聚焦肿瘤、免疫等重大疾病领域,在全球设立14个研发中心,拥有5600余名科研人员。“他们不是在卖药,是在为患者提供生命接力的可能性。”学生交流座谈会后表示,“海洋药学最终的落脚点是人类健康。”
科技创新使海洋“可持发展”
赣榆农发集团和众利集团,学生们才意识到我国渔业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“捕鱼养鱼”。集团推进的三文鱼深远海养殖、绿鳍马面鲀、南美白对虾等项目,均依赖高科技养殖系统支撑。通过“微生物+三水共治”工艺,养殖废水经处理后达到江苏省排放标准,实现了经济与生态的双赢。
此次专业实训,学生们认识到海洋药学是一门连接自然生态、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的综合性学科。学生们亲眼见证海蚀地貌、潮间带生物、创新企业、规模化养殖,巩固了专业思想,认识到海洋药学不仅需要守护海洋生态多样性,更要善用生物技术手段将药物活性物质转化为治病良药,立志探索生命科学奥秘,开拓前沿生物技术,研发创新生物药物,让“生命药学”科研成果真正服务于人类健康。




(撰写人:陆园园,供稿单位: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,拍摄:丁晗曦、李潇曼)